当前位置:兰州大学工会 >> 工作动态 >> 正 文

喜报!

发布时间:2023-04-28 字体大小 T |T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4月27日上午, 2023年甘肃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甘肃大剧院举行,隆重表彰全国及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获奖单位、集体和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五一巾帼标兵,我校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生命科学院张文雅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大气科学学院“大气探测与遥感系”获得“甘肃省工人先锋号”,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励教职工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勇担历史使命、积极开拓进取。校工会将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事迹材料
        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8年,依托于化学化工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2007年,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验收。2012年,中心在原有基础上,打造了“基础训练—科研训练—就业实践”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科研协同、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建设兰州大学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于2012年获批为“十二五”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中心在原有化工仿真、化学信息学基础上,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建设“兰州大学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国家级示范中心”称号的实验中心,是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心现有使用面积6000m2,仪器设备4129台件,总价值2602万元。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正高职3人、副高职12人,15人有博士学位、10人有硕士学位。女职工人数19人,女性占比61%。中心主任、支部书记、2 名副主任均为女性,实验室主任6人中3人为女性,实验课程主讲11中6人为女性。
        中心牢记为党育人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德师风内涵建设,全体教职工扎根在教育教学一线,在平凡中践行师道,在奋斗中实现价值,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校教师的情怀与担当。
        一、平凡岗位勇担育人重担
        中心承担着兰州大学12个学院26个专业、学生6000人次、37万人学时数的年度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开设课程31门次,实验项目303项,其实验教学工作量位居全国同类中心前列。全体教职工满负荷、全身心投入工作,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扛在肩头、装在心中。
        近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特殊时段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恢复线下教学后,我中心全体教师自觉靠前、主动请缨、不计报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同学们把因疫情耽误的实验全部补做一遍,以确保学生们学业课时不打折、学习效果不缩水。
        二、明确目标支撑学科建设
        中心作为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体系,尤其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始终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围绕化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心工作,落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
        近年,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甘肃省高校教学团队各1支;获批甘肃省一流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项目3项;承担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3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正式出版实验教材6套10本,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在国内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打通单元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了“基础训练—科研训练—就业实践”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体系,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支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近六年来,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0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特等奖3项,西北赛区一等奖4项。在近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5项,特别奖3项。蝉联甘肃省大学生化学竞赛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培养的学生实验功底扎实、技能熟练、创新能力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是重点科研单位争相争取的研究生生源。
        四、服务社会彰显责任担当
        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国的殷殷嘱托,学党史,践初心,办实事,开展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化学科普公益活动。通过4年多的实践,形成了“科普进校园”、“探索化学之旅”两个系列活动。通过开放实验室、走进平凉市峡门乡中小学、天水中滩镇中心小学等乡镇学校,累计开展科普活动17次,受益学生3000余人,点燃了青少年科技之梦、报国之情,深受大众好评,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积极承办赛事及培训。先后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北赛区竞赛、甘肃省首届、第六届大学生化学竞赛。为中核404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地方高校培训人员千余人次。
二、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张文雅(生命科学院)先进事迹
张文雅,女,汉族,中共党员,博士,1984年10月生,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获得者,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甘肃省技术标兵,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动物生理生态学分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
        该同志所在岗位为教学科研岗。自工作以来,该同志严于律己,埋头苦干,乐于奉献,时刻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科研方面,自入职以来先后主持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加十余项各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理论课程1门,实验课程1门,并参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4门各类课程的教学,主持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积极参与本科生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等项目的教学指导工作。
        在教学中,该同志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爱学生、爱教育,在三尺讲台上诠释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准则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认真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和教学规律,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兴趣,致力于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兰州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显示,该同志任教以来所主讲的课程一直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该同志教学技能突出,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其所负责的《动物生物学》课程被认定为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先后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第九名)、第五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首届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兰州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作为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的岗位上,该同志也兢兢业业、满腔热忱,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渗透于教学点滴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所带班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成绩优秀;其所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也都在SCI杂志上发表优秀论文,毕业后就职于国内高校、高中,传承教育育人的优良传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相信张文雅同志必将满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为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甘肃省工人先锋号
大气科学学院大气探测与遥感系事迹材料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探测与遥感系正式成立于2019年3月,全系目前有15名教师,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教授6人(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气象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青年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3人。全系教师负责承担了学院的《大气物理》、《大气辐射与遥感》、《雷达气象学》、《边界层气象学》、《大气探测》,《雷达气象》等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通过运行和维护SACOL站的日常观测,将大气探测前沿研究与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有机结合。
        大气探测和遥感历来是大气科学各个学科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自1958年兰州大学创立气象教研组以来,大气探测就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方向得到了老一辈气象人的重视和发展。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为如今大气探测专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已有大气探测研究基础上,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建立了全国高校同行中首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 (简称“SACOL”),使得大气科学学院大气探测事业更上一层楼。
        大气探测与遥感系全体教师辛勤耕耘,始终瞄准前沿研究,围绕半干旱气候与环境长期观测和半干旱区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同化研究等重点方向,扎根谱写西部文章,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强、影响力大的国际先进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突出,心系国家,最终回国效力、扎根西部的优秀学子。在建院初期,大气探测系的教职员工在经费和人员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硬是通过人拉肩扛的方式在大雪天将一批先进的仪器运送到榆中的萃英山顶,在野外恶劣的环境中建设成全国高校同行中首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 (简称“SACOL”),该站先后加入多个国家和国际级的观测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半干旱地区进行长期的环境质量、气候变化、草地生态和黄土地质滑坡等多个学科研究的理想试验基地,也成为同行院校(如: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效仿的典范。大气探测系的教职员工依托SACOL站,在学院首任院长和野外台站创建人黄建平院士的带领下,形成了以他为榜样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至诚报国”团队精神,上高原、穿沙漠、踏冰雪,多次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全程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级项目,这既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科研创造力和育人活力,也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将基础薄弱的研究生锤炼成国家“杰青”、“四青”等高层次人才,吸引了更多优秀师生前来扎根西部,显著提升了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为破解西部地区育才难、留人更难的局面树立典范,也为后续大气学科成为“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气探测系多位教职员工作为骨干成员的教学团队也被评为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团队成员西部精神和先锋精神的认可。
        近10年来大气探测与遥感系面向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依托相关平台主持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参与并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气象行业专项等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相继于2006年、2007年、2009年SACOL站分别受邀加入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协调观测计划(CEOP)、全球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国际激光雷达监测网(MPLNET)、亚洲气溶胶辐射监测网(SKYNET)等国际著名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并连续两届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2015-2019年)”,在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科学教育基地”。在这些工作和成果基础上,系教职员工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有力提升了西北大气科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相关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北方干旱化形成机理的认识,显著提高当前天气气候及环境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度,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为环境污染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及适应对策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在做基础科研的同时,大气探测系的教职员工也坚持立足科研成果的落地,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波段拉曼-荧光激光雷达,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和地面气溶胶集成系统,参与完成了我国新一代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仪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还完成了激光雷达关键部件的升级及大型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以上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到多次西北地区沙尘暴、环境污染监测和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的野外试验中,为完成西部大气环境高精度监测发光发热。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挑战,大气探测系的教职员工面对再大的困难和压力,始终都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目前,系教职员工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沿线国家,建立以我为主、联合沿线国家建设大气科学国际研究平台,以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为主线,逐渐形成了以“一带一路”激光雷达观测网和“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站等多平台综合组网为主体的观测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大气探测系教职员工将继续围绕“凝聚战斗力服务‘一带一路’”这一主题,以建设“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为主线,将教育与科研业务能力提升相结合,通过党员带头发力带动普通教师共同努力,全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在深入国际交流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贡献兰大大气人的智慧与力量。